好好愛我-談父母親的自我照顧
林祺堂(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社區心理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師) 本文同時刊登在龍寶建設公司「生活觀雜誌」,第36期(91.6)
杏林子女士所撰寫的「來不及的愛」中,有一篇故事是這麼說的… 病床前的老先生一遍遍呼喚著:「老伴,妳醒醒啊!醒來我們就一起環遊世界,妳不是一
直想去嗎?」老伴張著茫然無神的眼睛,沒有知覺,沒有反應。老先生深深嘆了口氣。 老夫妻倆結褵四十年。初識時,老伴原有出國唸書的計畫,為愛他而留了下來。他為了彌
補心中那份歉疚,許諾說:「有一天,我會陪妳環遊世界!」只是,隨著孩子一個個出生,
經濟的壓力逼使他們不得不縮衣節食,環遊世界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。他總是安慰妻子
說:「等孩子再長大一點,等家裡再寬裕一點……」孩子終於長大,各有自己的家庭。他們
也有足夠的錢可以實現當年的夢想,可是男人的事業正在高峰,別說出國旅遊,平日連兩人
相處的時間都有限。面對老伴無言的怨嘆,他也總是抱歉地說:「等我退了休,我所有的時
間都是妳的,妳要怎麼玩就怎麼玩!」及至等到他退休,老伴卻等不及了。 一場腦中風,造成深度昏迷,日夜陷在無夢也無欲的世界裡。只留下老先生守在床邊,不
斷重複地說:「老伴,妳要趕快醒來啊!我帶妳去巴黎看鐵塔,去荷蘭看風車,去羅馬…」 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有人這麼打趣地形容人的發展,三十歲以前要看學歷,四十歲時要看資歷,至五十歲以後
則是看病歷。台灣斯地的人民,前半輩子以體力賺取金錢,後半輩子則以金錢換取健康。聽
起來頗令人心酸,但這確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英雄的辛酸史,也是這一代進入花甲之年父
母的寫照。 經營雜貨店間賣水果與早餐的父母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裡,大概只有大年初一才算
沒有做生意,即便如此,那天一樣也是忙著拜拜、整理因之前生意太忙而還未清理完的「大
掃除」,見綠、見紅的週六日,對上學的學子是放假喘息的「好日子」,但是我一直都不太
有這種感覺,因為假日對我們而言反而是大日子,生意更加忙碌,父母雖偶有疼惜未叫我們
一起協助,但家中的氣氛讓人覺得睡到八點起床是一種罪過。在他們的心中,似乎沒有「休
息」兩字。小時候天真的我偶向他們抱怨,「為什麼我們都沒辦法像某某某一樣可以去哪去
哪玩?」父母這時都會有冠冕堂皇的好理由將我說服乃至催眠。「要多賺點錢,以後才能過
好日子啊!」「不要一直想要玩,多唸點書,以後才不用像爸爸媽媽要這麼辛苦才能賺到
錢!」父母的體諒展現在全力支持我參與學校所舉辦的遠足或旅行,以彌補他們沒有空帶我
們出去玩的事實與「控訴」。但是心中總有一股撫不平的缺憾,那是一種想與父母靠近可是
觸碰不到的遺憾。「認真」是常見對他人良好態度的稱讚詞,我直覺就會想到我那像超人、
機械人,永遠不用休息的父母,可是我卻對認真二字就是有那麼一股不自在。 一直到了現在,我開始工作打拼賺錢了,才慢慢深刻體會要兼顧工作與家庭的任務是多麼
艱鉅與為難!工作與家庭拔河的劇碼自古至今一直都還沒有下檔。我的父母至今忙碌依舊,
但對孩子的態度卻有點反轉到當初小時候我對父母的渴望一般,希望多得到對方的注意,關
心我的訊息,期待我可以常回家陪他們聊聊。這一刻,我突然發現我必須成為「我父母的父
母」時,開始讓我有點不知所措,我也開始明白所謂成年的意義是,你必須開始做一個撫育
者;從被照顧的一端,走到去照顧人的另一端。 聆聽孩子對父母的期待 一對新婚夫婦裝潢新居為新事業打拼,一陣手忙腳亂好不熱鬧。先生搬著大紙箱,難以望
見紙箱背後的盲點,一個不注意,紙箱擦碰到了矮櫃上的白色瓷瓶,眼看著白色瓷瓶就將在
有限的空中前空翻三轉落地……來個玉石俱碎。說時遲那時快,年逾半百的媽媽與慢半拍的
兒子,注意到這個即將發生的慘狀,媽媽一個箭步向前,施展了水中撈月的絕技,硬是將已
翻轉兩圈半的瓷瓶輕鬆拿起,年輕兒子卻還在一步之遙心跳130做拯救狀… 這是電視上一個相當有創意的廣告,一個健康、快樂的媽媽,與一對洋溢幸福美滿為前途
打拼的創業青年夫妻。這樣的親子互動會觸碰您什麼呢?一般的父母都喜歡乖巧、孝順、健
康、快樂、不需操心的好孩子,也潛移默化的要求或塑造這樣的孩子,但當父母的卻常常忘
記去聆聽孩子對自己身為父母角色的期待。反身自省,即使身為父母,也會對自己的爸媽有
所期待。試著拿出一張紙,寫下對爸媽的十個期待,看看現在身為父母的自己做到了哪些
呢? 其中會有些許的個別差異,但也存在著共同點。孩子通常期待有個明理、溫暖、懂得鼓
勵、支持自己的父母,同時也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健康、快樂,不需要被擔心的。你會發現,
親子之間的期待也存在著共通性,那是因為血濃於水的真正關懷,是切不斷的情感聯繫。有
時我們太強調父母要懂得有效的教養,卻忽略告訴父母如何做到自我照顧,讓孩子可以更放
心地完成他自己的願望而不讓孩子擔心。 中國人特別強調家庭的連結與重要,心理學專家告訴我們,讓親子之間擁有親密的關懷與
連結,同時讓彼此有心靈上的獨立自由,才會是健康的家庭。父母除了具有照顧孩子長大成
人,協助其結婚生子的傳統「義務」外,似乎還有個「好好照顧自己」這個從未被提起的任
務。 父母的自我愛惜與照顧 讓我們由一篇在老人安養院上的文章談起… 「孩子!當你還很小的時候, 我花了很多時間,教你慢慢用湯匙、用筷子吃東西。 教你繫鞋帶,扣扣子,溜滑梯;教你穿衣服,梳頭髮,擤鼻涕。 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,是多麼的令我懷念不已。 所以,當我想不起來、接不上話時,請給我一點時間,等我一下, 讓我再想一想..... 很有可能最後…連要說什麼,我也都忘記了。 孩子!你忘記我們練習了好幾百回,才學會的第一首娃娃歌嗎? 是否還記得…每天總要我絞盡腦汁去回答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問題嗎? 所以,當我重覆又重覆說著老掉牙的故事,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時, 體諒我,讓我繼續沉醉在這些回憶中吧! 盼望你,也能陪著我閒話家常吧! 孩子,現在我常忘了扣扣子、繫鞋帶; 吃飯時,會弄髒衣服,梳頭髮時,手還會不停的抖; 不要催促我,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, 只要有你在一起,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湧上心頭。 孩子! 如今,我的腳,站也站不穩,走也走不動…… 所以,請你緊緊的握著我的手,陪著我,慢慢的…… 就像當年一樣,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……」 (引自網路流傳的小文章,如知出處煩請告知) 年老的父母,在報稅或分財產時,貴如籃球,子女個個搶著要;在分月奉養時,宛如排
球,恨不得下個月快點到;當久病臥床時,棄之如足球,原本不忙的生活都會有很多忙的
「理由」。以上的感嘆,透露出現今的父母的可悲與難為! 「養兒防老」的傳統觀念一再被當代的價值所衝擊,許多曾經留學美國接收西方知識,強
調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新一代父母,走過平等的良善親子互動階段,到了空巢期時,卻被血
脈裡依然具有中國父母的情懷所衝擊。 「孩子走了,才知道自己一直忽略的父母恩情、子女回報的念頭,一直忍不住的湧上來;
尤其是人一生病,兩老必須自己照顧自己,就忍不住要兒女們回家,可是就開不了口。」一
位以西方教養方式教導子女獨立的年邁父親如是說。 所謂的自我愛惜與照顧,像似我們常說的「愛自己」,簡單來說,何謂愛自己呢?就是
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;拒絕去做自己所不喜歡的事」。但前提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,不
想做什麼事。 身為父母,大半輩子都在為孩子的需要而打拼;當孩子長大慢慢比較不需要父母時,父母往
往突然有種不被需要的失落感。常聽到「你翅膀硬了喔,想要飛了喔!」的感嘆,就是反映
了父母內在不被需要甚至沒有被尊重的吶喊!但換個角度想想,當孩子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未
來,又何嘗忍心妨礙了他的發展?他的獨立不是你當初處心積慮要他成為的樣子嗎?但是誰
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呢?最方便的人選,當然就是自己囉! 體力、精力的衰退是人的發展必經歷程,有一天我們也都會老,到時我們也可能需要有人
可以很有耐心地聆聽我們訴說老故事、幫我們攙扶、甚至餵我們進食、哄我們開心等。但是
需要若沒有說出來,別人很難知道我們到底要什麼。與其不斷考驗對方是否猜對自己的心意
,搞得烏煙瘴氣、不愉快(因為要猜對的機率真的是小之又小),不如在考量孩子可應付的情
況下適當地表達出自己的期待,讓孩子有依循的「孝順」方向。一位我一直很尊敬的小學老
師分享對自己如何向孩子要生日禮物的心路歷程,相當有意思。她一改過去要孩子自動發
現,然後暗自期待會有驚喜的壓抑模式,清楚向孩子表達自己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,這樣的
新嘗試,讓自己有被照顧到的感覺,同時也滿足了孩子想要表達的孝心。這樣她就再也不會
收到不實用可是又充滿愛心的禮物反而又不知所措的心情了。 身為父母是需要為單純的自己角色做一些規劃的。千金難買早知道、萬般無奈沒想到,早
知道卻不若早規劃!想一想有哪些你一直抱怨沒機會去做的事情,將它寫下來,並試著將它
放進緊急、不緊急;重要、不重要的事務處理象限中,找出完成的優先順序。現在就馬上起
身去執行你最想完成卻尚未完成的夢想吧。不然又會是個「來不及的愛」之中的主角囉,一
直抱怨是沒有任何達成機會的。 此外,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,當孩子長大後,「父母」的角色淡化之後,「夫妻」的角色
就慢慢突顯出來。沒有孩子在身邊,但是有老伴啊,因此與另外一半培養共同的投入的興趣
就變得相當重要,諸如游泳、太極拳、種花種草乃至書法、擔任義工等動靜態活動,都是值
得強力推薦的。重點不在該做什麼,而是你們兩個想一起做什麼。 很喜歡我的學生對家庭的詮釋,在此也與大家分享:英文的家庭稱為family,六個字母拆開
後分別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,你是否也覺得非常有道理呢?在父母心中,孩子不管
多大永遠是孩子;同樣地,在孩子心中,父母不管多老,都永遠是父母;但是懂得自我愛惜
與照顧的父母才會是孩子心中最放心、也最貼心的父母。惟有懂得愛自己的父母,也才會有
敢於展翅飛翔、勇於作夢的孩子。
|